疾病暴发新闻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 伊拉克

2022年6月1日

疫情描述

疫情概览

2022年1月1日至5月22日期间,伊拉克共和国卫生主管部门向世卫组织通报了212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例,其中115例(54%)为疑似病例,97例(46%)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有27例死亡,包括14例疑似病例和1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2022年头五个月报告的病例数远高于2021年报告的病例数,当时记录了3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伊拉克目前已有若干地区(省)报告了病例,这一疫情可能会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卫生保健系统带来额外压力。

疫情描述

在2022年1月1日至5月22日期间,伊拉克卫生主管部门向世卫组织报告了212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例,其中仅4月和5月就报告了169例病例(80%)。在212例病例中,115例为疑似病例,97例得到了实验室确认。总共发生了27例死亡,其中13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病死率为13%;13/97]。

伊拉克中央公共卫生实验室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确认了这些病例。

在确诊病例中,大多数与动物有过直接接触,是牲畜饲养者或屠夫。略过半数确诊病例年龄在15岁至44岁之间(n=52;54%)并且是男性(n=60;62%)。

伊拉克东南部的济加尔省报告了近50%的确诊病例(n=47;48%),其余病例来自12个不同的省份:米桑(13例)、穆萨纳(7例)、瓦西特(6例)、迪瓦尼亚(4例)、巴格达卡赫区(4例)、基尔库克(3例)、巴士拉(3例)、纳杰夫(3例)、尼尼微(3例)、巴格达-鲁萨法区(2例)、巴比伦(1例)和卡尔巴拉(1例)(图1)。

1.按伊拉克省份显示2022年1月1日至5月22日期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分布情况(n=97)。

该病的流行病学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一种蜱传病毒性疾病,通过受感染的蜱虫叮咬以及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人类和牲畜的血液或组织传播给人类。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北纬50度以南的亚洲国家中流行——北纬50度线是主要蜱媒的地理界限。

伊拉克是存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流行的东地中海国家之一。伊拉克于1979年首次在10名患者中诊断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自此便一直报告相关病例。1989年至2009年期间报告了六例病例;2010年报告了11例病例;2018年报告了三例死亡病例;最近于2021年报告了33例确诊病例,包括13例死亡(病死率为39%)。

绵羊和牛饲养业在伊拉克非常普遍。研究表明,这些动物经常受到蜱类侵扰,主要是璃眼蜱属(Hyalomma),这是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主要载体。

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人类病例主要通过一般支持性护理来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是口服和静脉注射剂型利巴韦林(ribavirin)。但是尚无来自随机临床试验的证据证明利巴韦林在治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方面的有效性。目前还没有适用于人或动物的疫苗。

公共卫生应对

卫生主管部门开展了以下多学科疫情应对工作:

  • 卫生主管部门向济加尔省派遣了一个流行病学调查小组。这些小组由伊拉克实地流行病学培训规划的研究员和卫生部传染病控制科的工作人员组成。流行病学小组开展了疫情调查,其中包括挨家挨户走访报告病例和进行接触者追踪。此外还对病媒进行了昆虫学调查,包括从报告疑似病例的每个地点收集蜱虫并进行分类。
  • 卫生部媒介控制小组在受影响地区进行了室内和室外杀螨剂喷洒,同时兽医院在受影响地区用杀螨剂治疗家畜。
  • 卫生部和农业部的团队印制了信息、教育和宣传材料,概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他们与病例接触者和当地社区,特别是与屠夫和牲畜饲养者分享了这些材料。

世卫组织正在与卫生部合作,提供诊断工具包和基因组测序。此外,世卫组织和伊拉克卫生主管部门还定期举行电话会议,以评估疫情应对工作并提供指导。

世卫组织风险评估

济加尔省分为农村地区(占该省的42%)和城市地区(占该省的58%),绵羊、山羊、牛、骆驼和水牛饲养业是重要生计来源,特别是对农村人口而言。自给农业在各村庄很常见,畜舍离房屋很近,所有家庭成员都照顾家畜。在这些环境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可能从家畜传播给人类。

鉴于7月份的宗教节日宰牲节即将到来,在此期间将宰杀更多的骆驼、牛和羊,因此会增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伊拉克境内进一步传播的风险。此外,考虑到由于该节日人口流动会增加并可能会有动物输出,所以不能排除发生国际跨境传播的风险。在2022年3月和4月的斋月期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例数量稳步增加,该病的地理传播范围已扩展到了更多省份。

世卫组织建议

世卫组织继续强调,所有会员国都必须保持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强有力监测、诊断能力和疫情应对活动。

世卫组织还建议通过以下方式降低蜱传人、动物传人和人传人的风险:(i)在屠宰、宰杀和扑杀过程中执行相关的预防措施;(ii)在动物进入屠宰场之前对其进行检疫,或在屠宰动物之前两周用杀虫剂对其进行常规处理,以及(iii)确保卫生保健工作者在照护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例或其他伴有出血热症状的病例时采取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根据目前获得的信息,世卫组织不建议对伊拉克实行任何旅行和贸易限制。

流行病学

CCHF is a viral tick-borne disease that is transmitted to humans by bites of infected ticks, and by direct contact with blood or tissues from infected humans and livestock. CCHF is endemic in Africa, the Balkans, the Middle East and Asian countries south of the 50th parallel north – the geographical limit of the principal tick vector.

Iraq is one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where CCHF is endemic. CCHF has been reported in Iraq since 1979 when the disease was first diagnosed in ten patients. Since then, six cases were reported between 1989 and 2009; 11 cases in 2010; three fatal cases were reported in 2018; and more recently 33 confirmed cases including 13 deaths (CFR 39%) were reported in 2021.

Sheep and cattle husbandry are very common in Iraq.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se animals are regularly infested with tick species, mainly Hylomma species, the principal vector of CCHF.

Human cases of CCHF are mainly treated with general supportive care. The antiviral drug ribavirin, both oral and intravenous formulations, has been used to treat CCHF infection. However, no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ha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ribavirin for treating CCHF. There is currently no vaccine available for either people or animals.

更多信息

可引用的参考文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6月1日)。疾病暴发新闻;伊拉克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可访问:https://covid.comesa.int/emergencies/disease-outbreak-news/item/2022-DON386

查看与此事件相关的所有疾病暴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