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概述
疫情描述
2021年7月8日,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一名居民经实验室确认感染了寨卡病毒。这是喀拉拉邦有史以来报告的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浦那国家病毒学研究所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在从患者身上采集的血液样本中发现了寨卡病毒核糖核酸。该患者是一名24岁妊娠晚期孕妇,居住在Trivandrum县。2021年6月28日,她出现类似于虫媒病毒引起的发热、头痛和全身皮疹症状,住进了一家私立医院。实验室对其进行了登革热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名妇女于7月7日分娩,据报告她健康状况良好,新生儿无明显的先天缺陷。在分娩前的3个月中,她一直住在Trivandrum县,不曾旅行过。在她的密切接触者中,她母亲报告说,在女儿确诊感染寨卡病毒的前一周出现了发烧和类似症状。
对同一家私立医院的19名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了追溯性检测,他们之前曾在2021年5月出现发烧,肌痛,关节痛和瘀斑。从这19例寨卡病毒疑似病例身上采集的血液样本被送往浦那国家病毒学研究所,7月10日实验室结果证实,19份样本中有13份通过RT-PCR检测呈寨卡病毒阳性,表明自2021年5月以来,喀拉拉邦便存在寨卡病毒的隐匿传播。
在2021年7月8日至26日期间,通过主动发现病例和被动监测,在喀拉拉邦采集了590份血液样本。其中,70份(11.9%)经浦那国家病毒学研究所进行的RT-PCR检测,结果呈寨卡病毒阳性,这当中包括另外四名孕妇。除Ernakulam 县和Kottayam县报告的两例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来自Trivandrum县,而Ernakulam县和Kottayam县的两例病例最近都曾去过Trivandrum县。
2021年7月31日,马哈拉施特拉邦也报告了首例实验室确诊寨卡病例,该病例来自Belsar,一个位于浦那县Purandar Taluka行政区、拥有3500名居民的村庄。该病例为一名50岁妇女,经浦那国家病毒学研究所检测呈寨卡病毒(通过RT-PCR和血清中和检测)和基孔肯雅病毒(通过RT-PCR和IgM ELISA检测)阳性。从Belsar村还采集了另外51份来自寨卡病毒疑似病例的样本,其中40份经检测呈寨卡病毒阴性,11份尚在等待结果。
到目前为止,尚无与这次疫情有关的小头症和/或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
公共卫生应对
喀拉拉邦卫生部与地方自治卫生部门一起开展了以下应对活动:
- 2021年7月8日,喀拉拉邦发布了关于加强寨卡病毒病监测的指南,并向所有14个县发送了指导意见。
- 立即在全邦范围加强了与寨卡病毒病有关的信息、教育和沟通活动。目前正在全邦各地为卫生保健工作者和公众开展宣传活动。
- 所有超声扫描中心都接到指示,向生殖和儿童健康官员报告定期产前扫描期间的小头症发生率。
- 目前,喀拉拉邦的四个实验室(即Alappuzha国家病毒学研究所以及Trivandrum、Thrissur和Kozhikode的医学院实验室)配备了对寨卡病毒感染进行RT-PCR检测的设备。该邦还计划在Trivandrum县的另一个公共卫生实验室开始检测工作。迄今为止,该邦已从浦那国家病毒学研究所收到了2100个RT-PCR试剂盒,用于检测寨卡病例,这些试剂盒已分发给上述四个实验室。
- 已经采取措施确保严格推迟前两周有发烧史的人的献血时间。
- 一个中央小组访问了Trivandrum 县,从病例居住地区收集了蚊子和幼虫样本,并将其送往喀拉拉邦Kottayam野外站的媒介控制研究中心进行检测。结果待定。
- 该邦卫生部长进行了多轮审查,并已提醒所有县开展主动监测、蚊虫控制以及与寨卡病毒控制有关的信息、教育和沟通活动。
- 在宣布存在一组聚集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Trivandrum县,已经开展了一周的强化媒介控制活动,包括;对周围地区广泛进行雾化、喷洒、使用杀幼虫剂、减少源头和消毒等。此外,现场团队走访了每户家庭,积极寻找病例,确保消除蚊子滋生场所,并提高社区对预防性蚊子控制措施和识别寨卡病毒病症状的认识,以便及时寻求医疗援助。
世卫组织的风险评估
寨卡病毒可引起大规模流行,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大量需求,包括监测,病例管理和实验室能力,以区分寨卡病毒病和由共同传播的蚊媒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等疾病。虽然60%-80%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但寨卡病毒可引起小头症,先天性寨卡综合征和吉兰-巴雷综合征。此外,虽然寨卡病毒主要由伊蚊传播,但也可以在妊娠期间通过性接触,输血和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从母亲传播给胎儿。
在印度,2018年在古吉拉特邦,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发现了寨卡病毒病病例/感染(东南亚谱系),但没有报告与寨卡病毒相关的小头症。虽然这一事件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主要蚊媒埃及伊蚊和可能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广泛,但不寻常的是,此次是这些邦首次确认寨卡病毒病病例。
根据评估,认为区域一级和全球一级的总体风险较低,而国家一级(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为中度风险,因为:
- 寨卡病毒的实际传播率可能更高,因为在两个受影响的邦中无法确定人群的免疫程度且大多数寨卡病毒感染无临床症状表现;
- 该地区已经存在主要媒介埃及伊蚊和可能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且通常密度很高,而生态条件也有利于寨卡病毒的传播和潜在流行;
- 目前的证据表明,感染的主要来源是媒介传播;不过,正在进行流行病学和昆虫学调查,疫情规模可能会发生变化。
- 尽管已经实施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并且在目前COVID-19大流行情况下旅行受到限制,但不能排除疾病通过无症状和轻度症状感染者进一步传播;
- 当前的季风季节可能会增加媒介密度和通过蚊子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
- 喀拉拉邦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与该国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之间存在频繁的人员往返;但是,由于COVID-19大流行,目前实行旅行限制。
- 不能排除向印度境内其他邦以及向其他国家输出病例的可能性,因为其他邦也存在传播媒介(埃及伊蚊),蚊子可以通过叮咬受感染的返乡旅行者而感染病毒,从而可能导致疾病进一步传播。
世卫组织的建议
在白天和傍晚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应特别注意在孕妇、育龄妇女和幼儿中预防蚊虫叮咬。
伊蚊可在住房,学校和工作场所周围的少量积水中繁殖。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消除这些蚊子滋生场所,包括:覆盖蓄水容器,清除花盆中的积水,清理垃圾和用过的轮胎。社区举措至关重要,可支持开展地方政府和公共卫生规划以减少蚊子滋生场所。卫生当局还可建议使用杀幼虫剂和杀虫剂,以减少蚊子数量和疾病传播。半城市地区应防止伊蚊在橡胶种植园和其他积水池中繁殖。
前往高风险地区的人,特别是孕妇,应采取基本的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这些措施包括使用驱虫剂,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确保房间装有纱窗以防止蚊子进入。
对于寨卡病毒传播活跃的地区,所有疑似寨卡病毒感染者及其性伴侣(特别是孕妇)都应获得有关寨卡病毒性传播风险的信息。
世卫组织建议向性活跃的男女提供关于寨卡病毒感染的正确咨询以及各种避孕方法,使其能够就是否以及何时怀孕做出知情选择,以预防先天性寨卡综合征和其他可能的不良妊娠和胎儿结局。
对于在无保护性行为之后因害怕感染寨卡病毒而不希望怀孕的女性,应随时提供紧急避孕服务和咨询。孕妇应在整个怀孕期间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做法(包括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或戒除性活动。根据邦/国家应对计划,应鼓励孕妇按约就诊,加强产前保健和随访,包括超声成像,以发现小头症和与孕期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其他发育异常。
对于寨卡病毒传播不活跃的地区,世卫组织建议从寨卡病毒传播活跃地区返回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在六个月和两个月中采取安全性行为做法或者禁欲,以防止性伴侣感染。居住在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或从此类地区返回的孕妇的性伴侣应在整个孕期采取安全性行为或杜绝性活动。